Cat.1的“火爆”后劲有多猛?“60%-30%-10%”的蜂窝物联网格局会被打破么?

导读:随着Cat.1技术性能的不断提升,其落地的场景势必也将越来越丰富,这或许也意味着,“60%-30%-10%”的蜂窝物联网格局也并非不可能发生改变。天网互联推出国内首款采用Cat.1技术的智能门锁已正式投入使用。

根据Counterpoint最新数据,2020年全年蜂窝物联网模组总出货量达到了约2.65亿片,在一众产品之中,属Cat.1的增长最为耀眼。

Cat.1在2020年的火热有目共睹,目前来看,这种趋势仍在2021年得到了延续,甚至愈演愈烈。在政策持续升温,芯片、模组厂商不断推进的当下,Cat.1的落地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那么,随着Cat.1逐步走向千行百业,这些新的落地应用又对技术的迭代提出了哪些需求?在经历一轮“爆火”后,Cat.1火爆的后劲又究竟能有多猛?

以史为鉴:从Cat.1发展史看未来趋势

早在2009年3月,3GPP发布Release8版本、正式提出LTE的时候,就同步推出了LTE Cat.1、Cat.2、Cat.3、Cat.4、Cat.5一共5个终端类别。彼时,3GPP认为:LTE只给手机用是不够的,物联网市场一定是未来的大势。于是,3GPP定义终端等级Cat.1的上行峰值速率仅有5Mbit/s,专供物联网行业。

然而,在LTE发展初期,Cat.1并没有被业界所关注。2015年4月,第一代智能手表产品正式发售,开启可穿戴品类大幕。随着可穿戴设备的逐渐普及,Cat.1才逐渐受到业界重视。

事实上,早期的可穿戴设备主要与智能手机深度协同,并不具备独立的蜂窝通信功能,甚至不能算作独立品类。究其原因,接收天线成为阻碍发展的关键。传统4G蜂窝终端必选双接收天线,对智能手表这一体积敏感型设备而言可谓是不能承受之重,即使强行放入,分集接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3GPP在R12、R13中多次针对物联网相关应用进行优化,陆续增加Cat.0、Cat.M1、Cat.NB-1的终端能力等级。然而,这些技术的最高接收带宽仅1Mbps,也无法为可穿戴场景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针对于此,从2016年6月到2017年3月,经过长期讨论,3GPP RAN#73~#75标准全会对单天线终端能力新等级做了讨论与定义。最终,2017年3月,3GPP Release 13 LTE Cat.1 bis核心部分正式冻结,其将初代LTE Cat.1作为技术锚点,会同后续配套的标准性能部分和一致性认证部分,通过极低的标准修订成本,定义出了符合中速人联/物联应用场景且具备完善后向兼容能力的终端能力等级——Cat.1 bis。

Cat.1的“火爆”后劲有多猛?“60%-30%-10%”的蜂窝物联网格局会被打破么?插图

然而,在蜂窝版可穿戴设备全面兴起的2017年到2019年间,Cat.1 bis技术设想并没有产生实质产业效益,可谓诞生即沉寂。在其背后,R13 Cat.1 bis缺乏能够充分承载其技术设想的终端芯片平台成为了阻碍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直到2019年11月16日,紫光展锐重磅发布新一代物联网芯片平台——展锐8910DM,这是全球首颗LTE Cat.1 bis物联网芯片平台,可广泛应用于万物互联的多个领域。自此之后,Cat.1真正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并于去年引发行业高潮。

倘若仔细分析Cat.1从沉寂到爆发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Cat.1到Cat.1 bis的发展是在场景确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深度迭代,为场景化服务提供底层技术支撑;从展锐8910DM到产业的彻底爆发则是弥补了Cat.1 bis的技术生态缺失,从而使其真正登上更广阔的市场舞台。

毫无疑问,Cat.1的前景仍然广阔。但是,在市场热浪袭来的当下,以史为鉴,Cat.1未来仍需以场景为依托,与落地场景进行深度融合,对技术本身精益求精,真正做到契合市场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延展一些新特性。

夯实底座:Cat.1需要拓展新特性

众所周知,在“60%-30%-10%”的蜂窝物联网结构中,Cat.1主要承载的是30%的中低速物联网连接领域,在产品生态、成本投入方面都极具优势。但是,Cat.1也并非全无缺点。对于物联网设备而言,其使用周期一般为数年甚至十年不等。然而,当前的Cat.1模组待机功耗可达几毫安,无法满足电池长期待机的需要。

因此,中国联通物联网去年底联合中国联通研究院、紫光展锐和华为在江苏、上海2省市基于联通雁飞Cat.1模组,率先完成全球首例Cat.1 bis PSM低功耗特性现网测试,成为全球首个完成Cat.1 bis PSM现网测试的运营商。

Cat.1的“火爆”后劲有多猛?“60%-30%-10%”的蜂窝物联网格局会被打破么?插图1

通过现网测试,采用紫光展锐8910DM芯片平台的联通雁飞Cat1模组在现网环境下驻网、上下行数据业务、PSM T3324&T3412定时器等功能正常,测试效果达到预期,深度休眠下联通雁飞Cat1模组平均待机功耗低至2.7μA,该功耗值与NB-IoT PSM待机功耗基本一致,待机时长可达5-8年

当然,除低功耗特性外,Cat.1也需要在低成本、广覆盖、高速率等方面实现更全面技术跃升。对此,在4月20号举行的创见未来大会上,紫光展锐公布了一系列Cat.1 bis新技术特性:包括eDRX/PSM特性、覆盖增强特性、BT特性、专业对讲、升级增强、海外特性等。

在这些新特性中,紫光展锐将R12 PSM、R13 eDRX、R13 coverage enhancement等进阶特性与Cat.1 bis技术充分融合,实现了Cat.1 bis技术生态在上游终端芯片平台、认证体系、全球重点市场合规与政策导向、运营商发展战略和下游终端厂商认知度、技术差异化的全面拉通,可让Cat.1 bis能够更好的赋能中速物联品类实现低功耗、低成本、广覆盖、高数据速率的理想用户体验。

此外,这些新特性还与落地场景进行了结合,可支持Cat.1 bis应用扩展至更多的实际场景中去。例如,BT特性就新增支持了A2DP和HFP等蓝牙媒体协议,可让物联网设备也能够进行音乐播放;升级增强在支持FOTA差分升级的基础上,同时支持整包升级;海外特性则将产品与海外地区运营商所需特性进行结合,从而极大扩大了市场范围。

构建生态:Cat.1的后劲还有多猛?

事实上,通过2020年的快速爆发,Cat.1已经在包括哈啰两轮车、共享充电柜、智能POS、车载T-box等行业得到规模化应用。而在2021年初天网互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推出国内首款采用Cat.1技术的cat.1智能门锁并在公寓网约房等行业投入使用。

伴随着一系列Cat.1 bis新技术特性的发展,Cat.1也将进一步拓展更多应用领域。例如,针对低功耗需求,Cat.1将能够为物联网电池类应用提供一个高速率、低时延、广覆盖的新技术选择。同时,通过对连接能力的进一步增强,Cat.1将能面向底下车库、地下室、密集城区阴影区等场景提供服务。

去年,中国联通完成500万套Cat.1芯片集采,紫光展锐独家中标。这也说明物联网应用将越来越多地转向4G LTE,Cat.1也即将迎来更为广阔的舞台。在此情况下,生态建设也将越发成为产业着力的重点。未来,在芯片商、模组厂商、运营商等的共同推动下,Cat.1的生态圈也将囊括千行百业。

来源和出处:物联网智库

天网互联是国内具备端到端(物联网,IoT智能硬件,智能锁解决方案,云平台)整套系统开发能力的高科技5G物联网公司。公司率先在国内推出基于NB-IoT、4G、GPRS和CAT 1等通信协议的整套智能共享租赁有效解决方案

NB-IoT+Cat.1+5G深度覆盖,工信部发布2020年物联网首个重磅文件!

NB-IoT+Cat.1+5G深度覆盖,工信部发布2020年物联网首个重磅文件!插图

从移动互联网到移动物联网,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已是两个不同的时代。随着新基建政策的推出,我国移动物联网建设的加速键随即被按下了。NB-IoT/4G(含Cat.1)/5G作为物联网时代重要的连接技术,也将迎来爆发期。

近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更是让业界一片沸腾,此举着实给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打了一波鸡血。

NB-IoT、4G、5G梯次承接发展格局渐入佳境,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

在2015年以前,物联网连接主要是通过2G/3G等来实现的,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如设备待机功耗高、信号覆盖差等。

而2015年之后,3GPP制定NB-IoT技术标准,宣告物联网首次出现了专门提供于物物连接的专用网络,NB-IoT不仅大幅降低了待机功耗,而且提升了信号接收灵敏度,同时还增强了覆盖。从最初 R13版本开始,发展到今年的R16版本,NB-IoT的各类性能指标不断加强,并不断在向5G mMTC接入。

目前看来,相比4G/5G技术,2G/3G技术的普遍利用效率较低。但即便如此,2G/3G物联网连接仍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根据业界给出的相关数据,在新增的物联网连接数中,2G/3G占比接近20%。

然而随着新基建大规模启动元年的来临,5G、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随之而来,加快形成NB-IoT、4G、5G技术梯次承接各类物联网连接的发展格局渐入佳境。

NB-IoT+Cat.1+5G深度覆盖,工信部发布2020年物联网首个重磅文件!插图1
《通知》也明确表示,以NB-IoT与Cat.1协同承接2G/3G物联连接,提升频谱利用效率。在保障存量物联网终端网络服务水平的同时,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不再使用2G/3G网络,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含Cat.1)/5G网络迁移。
2G/3G退网是必然的,但NB-IoT/4G(含Cat.1)/5G全面取代仍有挑战
NB-IoT/4G(含Cat.1)/5G取代2G/3G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完全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在整个替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从商业到技术,再到用户思维:商业方面,以Cat.1为例,即使其成本已经实现大幅降低,从最开始100+降到目前40+,但纵观整个市场仍不满足于此,再加上产业链激烈的竞争,Cat.1模组的价格确实屡创新低,乃至低于成本。但这并非是一个良性的开始,在售价低于成本的情况下,最终伤害到的是整个产业生态。技术与用户思维的碰撞,以NB-IoT为例,首次引入了PSM和eDRX工作模式,本意是为用户带来方便,但不少用户思维并没有随即产生转变,仍然手动进行开关,导致这两种技术的功耗优势无法得到体现。

网络覆盖方面,仍以NB-IoT为例,目前看来NB-IoT网络覆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NB-IoT网络覆盖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承载2G连接迁移的要求,在局部覆盖深度方面还需加强。

四大细化目标推动移动物联网快速发展

《通知》以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4G(含Cat.1)/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为总体目标,在深化4G网络覆盖、加快5G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NB-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Cat.1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而总体目标也可细化为以下四个目标:

一、到2020年底,NB-IoT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

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我国已建成NB-IoT基站超过70万个,连接数已经超过1亿,实现全国主要城市、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

《通知》也指出,将在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实现NB-IoT深度覆盖,并着力做好网络运维、监测和优化等工作,提升网络服务水平。

二、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亿;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三大运营商2019年的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0.3亿,与12亿也不过是1.7亿之差。

其中NB-IoT经过3年的快速发展,连接数也已经超过1亿,这标志着NB-IoT产业突破历史拐点,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从应用层面来看,NB-IoT智慧水务、智慧燃气连接数均稳步向2000万连接迈进,并由点及面,向管网监控、电网断路器等行业纵深渗透。

三、推动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迁移;

《通知》提出,要鼓励各地设立专项扶持和创新资金,支持NB-IoT和Cat1专用芯片、模组、设备等产品研发工作,提高芯片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满足规模出货需求;打造NB-IoT完整产业链,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和应用系统;进一步降低NB-IoT模组成本,2020年降至与2G模组同等水平;加大Cat.1芯片和模组研发工作,推动模组成本降低,促进规模应用。

四、打造一批NB-IoT应用标杆工程和NB-IoT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

从应用层面上看,实际上,NB-IoT技术已经渗透进各个垂直行业,各种新兴应用层出不穷。

目前我国智能门锁、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烟感探头、电动车监控等典型应用的连接数超过千万,形成了智慧水务、智慧燃气、智慧电动车、智慧消防四大连接数千万级的市场,并且开始向其他行业纵深发展,如各种跟踪类的产品、老人小孩的跟踪器、资产的跟踪器、一些农业大棚的温湿度监测仪、血压和脉搏监测等医疗类产品等NB-IoT应用场景层出不穷。未来NB-IoT在垂直行业的应用还会不断大规模涌现。

此次移动物联网新政,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这一次,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从全面发展移动物联网到深入发展移动物联网,到底有哪些新意,哪些深意,管理层在释放什么样的产业信号?

01、NB-IoT将作为5G的一个标准长期演进

在通知中明确提出“推动NB-IoT标准纳入ITU IMT-2020 5G标准”,这无疑给NB-IoT技术产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不用担心NB-IoT只是一个过渡性技术,做NB-IoT在5G时代将其长期存在。

02、给LTE-Cat.1正名

在本次通知中明确把 LTE-Cat.1 纳入移动物联网,并且指出其适用场景为中速度应用场景,使其与NB-IoT的定位分开,这同时也从侧面显示了 eMTC技术在中国“凉凉”了。

03、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得到提升

在通知中,特别的列出了要加强移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当然,数据的安全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如何才能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系统还需要长期的摸索与完善,不过通知中也明确的指出了一些数据安全保障方案。有了安全的加持,物联网设备不再裸奔。

04、一批标杆性的物联网项目正在路上

通知也特别强调了推动物联网广度与深度,而基于国内物联网产业的现状,从广度的角度来说,物联网应用本来就很碎片,无法标准化复制,反而从深度的角度入手,选定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进行政策的扶持与推动,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05、移动转售企业成为有限帮手

在本次通知中,首次把移动转售企业纳入了发展移动物联网的帮手角色。但是也给移动转售企业列出了发展移动物联网的界限: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领域开展移动物联网业务创新。看来当年移动转售企业在垃圾短信、诈骗电话方面的阴影还没消去。

06、密切关注鼓励专项扶持和创新基金进展

本次通知鼓励“各地设立专项扶持和创新资金,支持 NB-IoT 和 Cat1 专用芯片、模组、设备等产品研发工作”。随着新基建政策落地,专项债券发行,地方政府一定会有相应的资金来扶持本地的企业研发。